原创+艺术,上海的广场舞更有看头
■必奈斯克记者 吴桐
上海广场舞界一年一度的“舞林大会”来了。如果你对广场舞的印象还是网络神曲加广播体操,那就太低估这些阿姨爷叔了。昨天下午在中山公园,来自上海各区的优秀市民舞蹈团队参加了2020市民文化节市民舞蹈创作大赛展演暨曼舞长宁舞蹈艺术季活动,15个在决赛中脱颖而出的优秀作品和3个历年优秀作品轮番上演。优秀团队还将被选送参加2020年“戴爱莲杯”人人跳全国群众舞蹈展演。
徐汇区漕河泾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男子舞蹈队的作品《摇滚上海》让人心潮澎湃。团队成员中最年长的80岁,最年轻也有60岁,当他们穿着牛仔背心、抱着电吉他出现在舞台,全场沸腾。闵行区浦江镇东乡乐舞团的《粉墨花旦》,阿姨们画上戏曲妆容,一个个变成“俏花旦”。长宁区天山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天之星舞蹈团的阿姨奶奶们,穿上短裙扎上马尾,舞动《彩虹节拍》。摇滚爷叔和乘风破浪的阿姨奶奶,让上海的广场舞更有看头。
今年的广场舞大赛有一个新变化——所有参赛舞蹈都是原创的。上海市群众艺术馆馆长吴鹏宏介绍,全国广场舞参与人数达1.7亿,全市经常参加广场舞活动人数已超过100万。广场舞受群众喜爱,但审美亟待提升。今年的比赛更加注重作品的原创性和艺术性。
本届大赛启动之初恰逢疫情,主办方将目光转向创作,花数月时间开展编创培训,邀请各地专家举行线上大师班,为广场舞团队的创作开阔思路。编创人员围绕海派文化、红色文化、江南文化、幸福小康、激情时尚、健康生活、工业之光、锦绣中华8个主题创作。专家导师开“小灶”指导,分组验收。徐汇区漕河泾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男子舞蹈队的《摇滚上海》就得到市群艺馆舞蹈指导、群星奖获奖者裘思凡的点拨。由于团队成员年龄大,裘思凡建议把道具电吉他做成空心的,把内部的电池和多余的线路拆除,减轻重量,动作设计不宜太难,将重点放在展现演员的精神面貌上。
本次活动还将开启上海市民广场舞三年培育计划,在未来几年中积累百部优秀舞蹈作品。
这些原创广场舞的背后,有一群年轻的创作者。35岁的吴菁是上海戏剧学院舞蹈老师,今年受聘于浦东陆家嘴海尚男舞团,这是他第一次创编广场舞。他深入了解爷叔们的生活,虽然他们大多数已退休,但年轻时喜欢舞蹈,常聚集于工人文化馆、青年宫、农场小分队。吴菁选择以时尚为主题,为爷叔们编排《舞舞乐乐》。作品中穿插了《翻身农奴把歌唱》《水手》等老歌,让他们回忆起青春岁月。擅长编排专业舞蹈的吴菁自称在广场舞编排方面还是个“学生”。他悉心听取爷叔们的建议。“他们喜欢,经常跳,就是我编排和推广广场舞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