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的前世今生


1月20日0时25分,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随后将天通一号03星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此次任务打赢了2021年宇航领域的开局之战,开启了中国航天“十四五”发展新征程。这也是中国航天连续3年在这里取得发射开门红。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有“北斗母港”“中国探月港”之美誉。

1970年6月8日,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在四川省西昌地区建设卫星发射中心。6月12日,中央军委任命钱学森、朱光亚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同年,10月14日,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宇航发射场由越西改至西昌以北的松林地区,其代号为“7201”工程,意思是在1972年前完成主要工程,准备执行任务。当时的初步打算是,在西昌布点建立飞船发射工位,在北京精心挑选、培训第一批宇航员,这两项工作都在高度保密中实施,宇航员不知道发射工位建在哪里,西昌也不知道国家在秘密培训宇航员。但由于受综合国力、技术条件、交通运输等因素影响,航天发射工位论证后一直没建起来。

1972年3月,建设中的西昌卫星发射基地在施工时遇到了困难,工区副主任赵廉清背着图纸及资料专程来到北京,汇报了基地面临的困难,并把技术上的问题向钱学森作了详细汇报。钱学森听取汇报后,积极帮助解决问题,在领导和专家的支持下,基地建设工作在困难中重启……这一干,断断续续就是10年。1980年,荒山沟里,初具规模的现代化航天城拔地而起。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又称“西昌卫星城”,是我国目前对外开放规模最大、设备技术最先进、承揽外星发射任务最多、具备发射多型号、多用途、多射向卫星能力的综合性航天器发射场。

中心主体位于祖国大西南的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境内,总部设在自治州首府西昌市,卫星发射场位于西昌市西北65公里处的大凉山峡谷腹地的秀山丽水间。主要承担地球同步轨道通信卫星、气象卫星、北斗导航卫星和深空探测卫星(嫦娥工程)等发射任务。

中心组建50年来共成功执行卫星发射任务130多次,先后成功地把我国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实用通信卫星、国际商业卫星、导航卫星、月球探测卫星、数据中继卫星和第一枚大推力捆绑式运载火箭等100余颗国内外卫星送入太空,创造了我国航天史上首次发射多项“第一”,使中国成为第5个能独立发射地球同步轨道卫星的国家。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有卫星发射测试、指挥控制、跟踪测量、通信、气象、勤务保障六大系统的相应场区,都分散在峡谷之中的不同区域。76米高的发射塔架和300多米高的避雷塔,巍峨的耸立于峡谷的底端。这里是一个三面环山,向东南开口的半封闭小盆地,面积约2平方公里。塔架由11层工作平台和相对应的电缆提杆组成,同时对星箭进行吊装对接,加注燃料和垂直测试。在点火的那一瞬间,平台自动旋转星箭分离,固定火箭的螺拴也随即启爆,火箭喷出熊熊烈焰拔地而起。发射塔架两侧的山体内,是与场区相匹配的指挥、测试、控制以及供应水、电、气的设施。进入火箭发射的最后半小时程序后,地面人员就全部转入山体内。

技术厂区,位于发射场区不远的山坳里。一幢幢乳白色的高大建筑隐没于绿树深处,是卫星发射前进行装配、加注、测试及火箭水平测试的地方,也是国内目前最先进的厂房。如今技术厂区已对外开放,人们不仅可以看到特殊的内部结构,还可以观看一枚模拟的长征三号运载火箭的生产过程。

指挥控制大厅,是发射中心的“神经中枢”,位于距发射城几公里以外的山湾里。这里集中了中国航天技术水平的各种先进仪器,是最具神秘色彩的“电脑王国”。大厅最引人注目的是正前方一面20余平方米的彩色电视屏幕,旁边还有许多状态显示板组成的长18米,宽6米的显视大屏。大厅内还分布着总指挥台,各种控制台、记录仪和显示器。科技人员和嘉宾们可以通过电视屏幕和各种显示仪器,清晰地看到火箭从发射架上起飞到一级火箭脱落的实况。指挥者也是通过电脑群送来的各种参数、图像进行监视、判断,从而运筹帷幄。指挥大厅的四周都是大大小小的电脑房,将火箭起飞后的各种信息迅速处理传输到各跟量站和设在北京的总指挥所。控制大厅后方的楼厅是参观厅。浏览参观者可以坐在这里透过前方巨大的玻璃窗,观看大型彩色屏幕上播放的发射实况。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年发射能力达到15发以上。它获得首次承担整星整箭出口发射任务等多个第一,跃居世界十大航天发射场之列。

西昌素有“清风雅雨建昌月”的美誉,堪称为月亮城。自古人们在西昌能经常观赏到分外明亮皎洁的地球卫星——月亮,历为传为佳话,故西昌以“月城”的美称闻名海内外。而今,又以发射人造地球卫星,服务于人类而声震环宇。2016年12月,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入选《全国红色旅游景点景区名录》。主要参观点有发射架、发射指挥控制大厅、火箭厂房、科技公园。随着一颗颗卫星的升起,中华儿女的飞天梦想,在月亮城这片神奇的土地上一次次上演。

(作者系钱学森研究者、科普作家,四川省科普作家协会理事)

people found this article helpful. What about 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