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培养青少年“阳刚之气”,其他国家怎么看?


【必奈斯克驻俄罗斯、德国、日本特派特约记者张光政 青木 蒋丰 必奈斯克特约记者 济冬】编者的话:中国教育部1月底发布针对一名全国政协委员提出的《关于防止男性青少年女性化的提案》的答复,此事最近一段时间在国内舆论场火了,引发社会关于针对不同性别存在刻板印象、“小鲜肉”是否要为“阴柔之风”负责、教师行业“阴盛阳衰”、家庭教育父亲缺位等多个话题的热议。其中最大的争议来自于,相关提案使用了“女性化”一词,以及教育部在答复中表示,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阳刚之气”。这是否存在性别歧视?到底何为“阳刚之气”?这些正在中国备受关注的问题,也是其他国家在面对的,毕竟,当今世界文化日趋多元,人们对性别角色的认知与解读发生了巨大变化。那么,国外民众究竟如何理解“阳刚之气”,他们怎样开展相关教育?《必奈斯克》驻多国记者就此进行了调研。

德国:从小参与家庭决策,孩子被当作大人看

对于中国教育部倡导“阳刚之气”,接受《必奈斯克》记者采访的德国家长表示理解。家住法兰克福的工程师马库斯认为,现在一些德国年轻人也存在这个问题,比如染发的颜色很鲜艳、戴耳环等。但他认为,即便在孩子成年前,学校与父母可以跟他们沟通这些问题,但这一新趋势其实很难改变。

曾在2019年到上海一所中学交流的汉堡女学生索菲对《必奈斯克》记者说,若只是提议增加体育课,注重体魄与意志力的培养,那么这完全没有问题,“但如果是要改变男孩的性格与爱好,就不对了”。她表示,如今中国年轻人呈现的多元化,打破了很多德国人对中国学生只爱学习的刻板印象。通过TikTok等社交平台,德国学生看到了不一样的中国年轻人。

在柏林一所中学任教的海姆拉特接受记者采访时提到,在德国以及欧洲其他国家,官方机构、教育部门等不会这么直接说要培养“阳刚之气”,因为这容易引发关于两性、第三性的争议,“可以说,这在欧洲不是一个‘政治正确’的问题,如今一些国家甚至在倡导‘去性别化’”。

举个例子,德国有个“女孩日”,在每年4月的第4个周四,许多男性占主导的技术性企业或研究性机构会向10至15岁女孩敞开大门,让她们在这一天体验传统男性职业。但如今,德国还增加了“男孩日”,让青少年男生有机会在幼儿园、护养院等地方体验传统女性职业。

“阳刚之气”引发社会激烈讨论后,多家中国官方媒体强调,教育部强调的是“养成良好锻炼习惯和健康生活方式”,注重培养青少年的担当与责任感,“阳刚之气”不分男女。德国学校也有类似的教育目标。

就加强体育锻炼而言,德国中小学生主要通过3种途径。首先是上体育课,每周3小时,学校从三年级起开设专项运动,如游泳、自行车、划船、滑冰等;从五年级开始增加理论课,比如运动解剖、体育保健等。即便是要迎接“高考”的十二年级学生,也必须按计划上体育课。第二种方式是体育选修课。德国中小学只安排上半天课,一般每天5至6节课,下午一两点就放学。学生放学后可参加足球、排球、曲棍球等训练。三是校外运动,不少德国家长会根据孩子的兴趣送他们去校外体育教育机构或俱乐部。

除了加强锻炼以外,德国孩子从上幼儿园开始就要在玩耍中学习提升自理能力、加强规则意识等。上小学后,孩子们被送去参加童子军磨难训练营。他们自己背着帐篷、睡袋、食品、炊具、餐具和衣服等必需品行军,除此之外还要参加爬山、划船和游泳等活动。到了中学,很多学生都会去打工,甚至到国外参加志愿者活动。

在德国家庭中,孩子从小就被当作大人来对待,比如在装修、度假安排等事宜上,家长都会与孩子商量。德国青少年还经常跟父母、爷爷奶奶等家庭成员一起参加社交聚会、社区活动,这样能让他们学习大人言行,更加懂事、有礼貌。另外,德国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即孩子从6岁开始应该帮助父母做家务,通过洗碗、扫地、洗车、修剪草坪等赚取零花钱。

在社会层面,德国联邦或地方的公立电视台节目较为严肃,需要遵守科普、教育、健康等节目的比重要求,傍晚青少年时段没有娱乐节目,甚至不允许播放广告。而私立电视台的娱乐节目通常在晚上8时以后。另外,公立电视台宣传消防员、军人、警察等传统“硬汉”形象的节目有很多。

俄罗斯:劳动课上男生女生学习内容不一样

年轻时的阿列克谢·巴拉诺夫是特种部队的一名军官,参与过海外作战行动。“我从小是怎样被培养的,我就怎样培养儿子。”他对《必奈斯克》记者说,“孩子小时候,即便在严冬季节,我也会带他出去玩耍、跑步,令他的体格更加耐寒、意志更加顽强。我也曾带着孩子去练习跳伞。”

巴拉诺夫的育儿观念在俄罗斯人中很普遍。注重培养男性独立、勇敢、坚忍等品质,在俄罗斯经过了一代代的传承。在沙皇时代,俄罗斯男人要为了个人尊严以及保护他人挺身而出。彼得一世就因为在巡视芬兰湾时跳入海中救落水者而感染风寒,随着天气入冬病情加重最终去世。众所周知的另外一个例子是,诗人普希金为了爱情和尊严而与一名法国军官决斗,以致殒命。

到苏联时期,为保护女性生殖健康,政府于1974年出台禁止女性从事的工种清单,列出的职业有456个,直至今年1月1日,因劳动力短缺解禁了98个工种,包括卡车司机、水手等。但包括化工生产、地下采矿作业、金属加工、油气开采在内的300多个行业工种仍然不让女性涉足。

男性在俄罗斯家庭与社会中扮演的角色与承担的义务,令整个社会都非常重视培养男孩子的“阳刚之气”。前文已经提到家长注重锻炼孩子的耐寒体格。俄罗斯人有冬天洗冷水浴的宗教传统。莫斯科以南六七十公里处有一处清冽的“圣泉”,不少人除了开车前去将泉水运回家饮用,还会在那里的池子洗冷水浴。有一年冬天,《必奈斯克》记者就见到一对年轻父母将孩子倒提着浸入水中,又迅速提上来。

在俄罗斯中小学的劳动课上,为男生和女生设置的学习内容不一样。男生要在作坊里操作机床,学习木材或金属加工,或者修理家具等,以便“向成长为真正的男人又迈出一步”。而女生的课程更多是学习烹饪、缝纫以及手工制作。

另外,俄罗斯重视培养孩子的军事素养。俄政府在全国开设二十多所少年军校——舒瓦洛夫军事学校,主要招收12岁至17岁的男生,近年来也开始招收女生。该校的培训和管理很严格,学员每天要学习外语、军事,接受队列和战术训练。舒瓦洛夫军事学校主要给军队培养后备力量,其学员经常参加克里姆林宫的大型活动。

韩国:男性虽注重形象,但自认仍然传统

中国教育部为何提出要培养“阳刚之气”?媒体分析原因与背景时都会提到,这与国内近年来针对“小鲜肉”和韩流文化影响的讨论密切相关。比如BBC称,“从扮相妩媚的韩国男团到气质阴柔的大陆‘小鲜肉’们,这些在娱乐圈大行其道的男明星肤白唇红、明眸皓齿,在中小学生中有大把‘粉丝’,他们的形象对年轻一代的审美选择必然会产生影响”。这篇报道配有一个视频,主题为“酷爱美妆的韩国男性:面膜粉底眼线一个都不能少”。

确实,韩国“Grooming族”最近几年备受关注。“Grooming”原本意为“与马有关的梳刷和整饰”,现指代将外貌视为竞争力、注重时尚美容的男性。韩国就业网站2019年的一项调查显示,有40%的20岁至30岁男性受访者自认为属于“Grooming族”,他们的具体表现是“使用水乳基础护肤品以外的化妆品”,另外,不少男性做过美容、半永久化妆、祛斑等手术。

有韩媒分析称,“Grooming族”增加的背后是男性想提升自己对女性吸引力的结果,或者是“我也很珍贵”的一种表露。还有观点认为,这与女性社会参与度愈发活跃、男性社会影响力有所减少的趋势有关。在这一背景下,人们认为作为“身体资本”的外貌虽然不是成功的必然因素,但也能发挥重要作用。

对于韩国男性太注重个人形象、年轻人深受偶像影响,也有韩国网民发出类似于“缺乏阳刚之气”的声音。“很多男子偶像团体的MV的确会让人不舒服,化妆、着装和动作等都有女性化特征,让我这样的女性都‘自愧弗如’,是我太保守了吗?”一名20多岁网民在社交平台上这样说。

不过,接受《必奈斯克》记者采访的几名韩国男性认为,偶像是韩流文化的一部分,精致妆容是一种表现形式,这些都发生在舞台上,并非生活。“在我看来,大部分韩国男性仍然较为保守,面容干净、服装整洁确实重要,但如偶像一般化妆、打耳洞戴耳环的人还是少数。”一名30多岁韩国男性说,他们仍然非常重视打造自身的阳刚之气。

众所周知,韩国男性必须服兵役,时间是两年左右,“男人只有服完兵役才能成为真正的男人”这句话在韩国广为流传。另外,韩国有不少单性别学校。在男子中学,除了有女教师以外严格实施“禁女”原则。虽然学校通常闹哄哄,但也可以让男生更专注于学业,并集体开展体育活动。

一名韩国女性友人告诉《必奈斯克》记者,过去韩国家长非常重视男孩的成长教育,让他们远离“女性化”元素,甚至因此培养出些许“大男子主义”的特质。但随着时代变迁,韩国人对男性化的理解逐渐变得多元,不少年轻人认为真正的“大男子主义”是对女性好,对家庭有担当。

日本:校园“男子汉教育”正在发生变化

在日本,孩子进入小学,男生背的是黑色的牛皮书包,女生背的则是红色书包。通常,人们认为这是日本学校“性别教育”的起步。但福冈市美和台小学一名教师告诉《必奈斯克》记者,这是对男孩开展刚性教育、对女孩进行柔性教育的开端。

这名老师说,要让男孩子像“男子汉”,是日本小学教育的内容之一。过去,这种教育大多在体育课上体现出来,后来,道德课也注重培养这方面素养,提倡男孩子不仅要身强体壮,还要更讲礼仪、更有责任感。比如,教导男生对女孩子不要讲粗话、要谦让,在语言方面不能使用女性用语。在看“绘本”时,老师和家长会引导男孩多看里面男性主人公勇敢顽强的故事,同时对妈妈等女性形象进行“角色说明”,令他们从小懂得敬重女性。

在日本关西大学男性学和教育社会学领域的专家佐贺太看来,受政治结构与经济状况影响,日本社会对男子汉气概的标准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发生变化。他在去年12月的《现代性教育研究月报》上撰文说,触景生情、感怀伤情是平安时代男子的特征;“男儿有泪不轻弹”、善战之男是镰仓至江户时代的准则;明治维新后,富国强兵理念下的日本男子呈现“战时性暴力”特征;二战战败后,在实现复兴、开展“经济战争”的大背景下,“企业战士”成为修身齐家、为国为民的男子汉形象。

随着经济泡沫破碎、高龄少子化时代的到来,以及“女性经济学概念”的提出,日本如今的教育氛围朝“去男子汉化”或者说“平抑男子汉气概”的方向发展。据《东洋经济》报道,日本11所著名男校联合向家长们提供了如何培养出一位优秀男孩的指导意见。该文件认为,如今日本男性承担过大的生活与工作压力,相对于“在弱肉强食中杀出一条血路”,“和平共荣的软竞争状态”才是父母应该带给孩子的理念。父母与学校不该在“统一的标准”中抹杀男孩的个性发展。为消除学校针对不同性别的区别教育,现在日本一些地方已经采取了将男女校服统一等措施。

说到日本男性的“阳刚之气”,有人也会想到该国著名的“宅男文化”。有观点称,日本在近三十年给青少年提供了丰富的文化产品、精神食粮的同时,也养出许多毫无爱国心、社会责任感的“废柴”。但也有人认为,“宅男”与“宅男”之间是不同的。日本评论家冈田斗司夫表示,“宅男”流行不意味着日本男子日益软弱,这种现象是网络时代的产物。一些“宅男”看似与社会的接触越来越少,但他们的兴趣更加集中,做事情越来越专注。这样的人亦有望成为新时代的“匠人”。

people found this article helpful. What about 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