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 我给职业生涯画下圆满“分号”


靳健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21年07月07日 04 版)

6月17日,当神舟十二号乘组打开舱门进入天和核心舱密封舱内,乘员以洪亮的嗓音向全国人民郑重报告时,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第二大厅瞬间成了欢乐的海洋,掌声、欢呼声,还有飞控中心调度员的口令声,交织在一起,激荡在每一个角落。身在空间站总体调度岗的我,双眼紧盯着摄像机下传的每一帧图像,关注着航天员的每一步操作,不敢有一丝大意,直至3名航天员将首次进驻空间站阶段必要的各项操作项目全部有条不紊地完成,我才敢长出一口气。作为神舟十二号乘组首次进驻空间站操作流程的设计者,我总算不辱使命。

6月23日,神舟十二号乘组与习近平总书记进行天地通话。向总书记汇报工作时,航天员汤洪波特意提到“饮食起居和工作都状态良好,还能与家人视频通话,我们的太空家园,很温馨很舒适”。听到这里,我默默给自己点了个赞,作为空间站主管载人环境设计的副主任设计师,我的工作成果得到了“用户”的正式肯定。

这一刻,距离我参加工作已经过去12年。还记得入职前夕,神舟七号乘组圆满完成我国首次太空行走任务,全国上下对载人航天领域的关注度持续升温。那时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已多次拒绝中国加入国际空间站的申请,我国下定决心,自主研发属于中国人的空间站,大批热血青年响应号召,加入空间站研制队伍中。我也有幸赶上这历史机遇,成为一名系统总体设计师,主管空间站载人环境控制系统设计,从此开始了我与空间站相依相伴的职业生涯。

在空间站系统众多的专业技术领域中,载人环境领域最具载人航天特色,其主要任务包括在空间站密封舱内制造出像地面一样的空气环境,为航天员在轨驻留创造基本条件,还要对密封舱内噪声环境、辐射环境、微生物环境进行控制,确保航天员工作生活的安全性和舒适性,此外还包括驻留物资保障、操作工效设计等诸多方面。概括来说,空间站平台系统中所有与航天员驻留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属于载人环境设计范畴,有深度、有广度,既包含物化再生生保这类前沿技术,也包含舱内标识布置这类琐碎工作。

参加工作的前几年,面对如此庞大复杂的系统,我总有无力感,但在型号领导和研制团队的指导帮助下,在四个“特别”的载人航天精神鼓舞下,我先从温度环境控制系统为起点,以点到面,一步一个脚印,积极开展仿真计算分析,组织实施各类专项技术试验,并作为飞行工程师,频繁进入试验舱内实际感受,站在航天员角度来设计和完善载人环境控制系统,逐渐掌握了载人环境控制系统各个分支的技术要领,以及各个分支之间的接口关系。在完成型号工作的前提下,深挖技术细节,勤总结、勤归纳,陆续发表了10多篇载人环境相关技术论文,将工程实施和技术研究有机结合起来。虽然离系统总体设计师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但目前可以说自己已成为一名合格的载人环境设计师。

空间站系统由天和核心舱、问天舱、梦天舱三个大型舱体通过交会对接和在轨转位组装而成,每一个舱体的配套设备数以千计,在轨设计寿命不低于15年,是我国迄今为止最为庞大复杂的航天器。航天器研制是典型的系统工程,越是复杂的航天器,越需要一个强大、高效的总体设计机构,跳出局部,目览全局,综合考虑全系统的设计要求和设计约束。对内,确定各子系统间界面状态,管控研制进度,组织大型试验;对外,协调空间站与运载火箭、发射场、航天员系统、空间应用系统等平级大系统间的接口关系。载人环境设计虽然复杂,但还局限于单纯的特定专业技术范畴,而系统总体设计则要求有融合航天器各个领域专业知识的硬实力,还需具备管理能力、协调能力等软实力。想成为一名合格的系统总体设计师,没有捷径,只能树立两个意识:一是打破自己既定专业限制的“终身学习”意识,二是空间站研制事事关心的“无限责任”意识。带着这两个意识去工作,日积月累,才有所成。

我们这些空间站领域的航天人,在型号漫长的研制过程中,走得不算快,但无比坚实,12年的辛勤付出,随着神舟十二号乘组进驻空间站,梦想终于成真,给自己的职业生涯写下一个圆满的“分号”。人的青春时光有限,但我们对载人航天的热诚却不会衰减。而今迈步从头越,重整行装再出发,空间站在轨运行15年,这是一个新的起点,又是一个新的梦想,更是系统总体设计师发挥才华的大舞台。

(作者系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总体部空间站系统总体副主任设计师)

2021年07月07日 04 版

people found this article helpful. What about 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