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问新冠病毒冷链溯源:为什么?难在哪?怎么做?
(抗击新冠肺炎)三问新冠病毒冷链溯源:为什么?难在哪?怎么做?
必奈斯克社北京8月30日电 (记者 李纯)近期在北京接受必奈斯克社等媒体采访时,中国疾控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病毒病所)所长助理、国家流感中心副主任刘军指出,冷链产品的阳性检出率不高并不代表病毒引入的可能性低,考虑到进口冷链产品数量庞大,即使污染病毒的比例低,其导致感染或输入性疫情的风险仍不容忽视。
中国—世界卫生组织新冠病毒溯源联合研究报告指出,冷链是一种“可能”的新冠病毒引入途径,建议将其作为下一步溯源工作的重要内容。为何将冷链引入作为溯源工作的一项重点?当前冷链溯源面临哪些困难?全球冷链溯源研究又当如何进行?
冷链引入为何是全球溯源重点之一?
2020年6月始于北京新发地的新冠疫情令人们开始关注冷链引入疫情的可能,而后中国多次在进口冷链或其外包装样本中检出新冠病毒核酸。直至去年10月青岛新冠疫情期间,中国疾控中心病毒病所科学家在进口冷链食品外包装上分离出活病毒,直接证明了新冠病毒可以通过冷链进行远距离传播。
刘军介绍说,中外专家在武汉开展联合溯源研究期间,对华南海鲜市场确诊病例与冷链传播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发现与冷链货物有关的摊位,其确诊病例的比例显著高于没有冷链产品的摊位。对该市场环境样本的检测还发现,在21家出现阳性样本的摊位中,16家销售冷链产品。
此外,联合专家组对新冠病毒在不同温度下的环境生存能力进行了研究,并对武汉疫情后中国内地发生的多轮输入性疫情进行了冷链相关性的证据梳理,发现新冠病毒能够在冷链产品外包装存活。
“这些前期工作的相关数据和证据都证明,新冠病毒可以通过冷链产品贸易进行远距离传播。”刘军指出,虽然目前冷链产品的新冠病毒阳性检出率并不高,但这并不代表病毒引入的可能性低。数量庞大的进口冷链货物,即使被病毒污染的比例低,其引发输入性疫情的风险仍不容忽视,或成为“偶然中的必然”。
冷链传播溯源难在哪儿?
“冷链是实现病毒跨区域、跨国家甚至跨洲际远距离传播的一个重要载体。”中国疾控中心中国现场流行病学培训项目主任马会来介绍说,冷链传播是通过接触被病毒污染的冷链物品及其包装物导致的由物传人过程,传播过程更加隐秘,传播周期可能更长。
她指出,基于其特点,冷链传播为疫情防控带来了巨大挑战。对中国而言,除了加强对入境人员的疫情防控,“外防输入”还要针对冷链或低温环境下的物品,增加人、物同防的措施,并延伸到这些冷链物品的接触者。
此外,冷链传播也增加了溯源工作的难度,需要一定的技术和前提条件。中国实现了对本土疫情的良好管控,对每一起本土疫情都会进行溯源调查,不仅是为了追溯疫情源头,也是在查找疫情防控措施的不到位之处,及时填补防控漏洞。
马会来还表示,开展冷链溯源需要多部门协同配合。对于中国境内发生的疫情,溯源调查一定是在国家、省及地方联防联控机制领导下,由多个部门密切配合、共同进行。在全球大背景下,冷链溯源调查也需要一个全球性的统筹机制。
中国疾控中心病毒病所所长许文波也表示,新冠病毒在冷冻环境下可以长期存活,从而造成静默传播。而冷链贸易是全球巨大的实体贸易,捕捞、加工、运输等环节都要依托冷链技术。这个过程若有新冠病毒感染者参与,感染者排出的病毒就会污染冷链产品,并导致新冠病毒随着冷链产品远距离传播。“冷链溯源难度还是很大的,必须有一个全球合作的机制。”
全球冷链溯源工作应如何开展?
谈及如何开展冷链传播溯源工作,受访的疾控专家表示,这一全球性的问题需要在全球框架下、通过全球科学家的共同参与,合作解决。
在刘军看来,应当建立一套可以推广至全球的新冠病毒冷链传播科学监测体系,制定冷链传播的常态化国际监测标准。这对于冷链溯源和进一步阻断全球新冠传播,包括病毒变异株的传播以及其他具有类似流行特征的传染病防控,都具有重要意义。
“对病毒通过冷链跨境远距离传播的科学证据,通过国际合作来进行更进一步的研究,这是一项很有意义的工作。”刘军还希望,通过上述措施搭建起追溯冷链传播的国际合作机制。当某一国家发现与冷链相关的阳性样本时,可以在世卫组织的主导框架下,基于科学态度和疫情防控的目的,与进口产品来源国合作开展溯源研究。
他也指出,建议通过国际合作,与华南海鲜市场2019年的进口冷链相关产品来源国进行合作,对冷链从业人员进行流调、检测等溯源研究。
许文波认为,对进口冷链产品新冠病毒的追溯、回顾性检测是一项庞杂的工程。中国进口冷链产品的种类繁多、数量庞大,应该检测哪些国家或企业、哪些批次的货品?如何进行科学采样和检测?这些都是亟待解决的科学问题,需要精心设计科学的溯源方案。(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