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海东:点燃“三大引擎” 激活乡村振兴“源头活水”
今年以来,海东市乐都区坚持深化拓展“组织体系建设三年行动”活动成果,推动党建工作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切实把基层党组织的组织优势转化为推进乡村振兴的强劲动力。
聚焦“头雁”引领,育强发展致富的“人才引擎”
乐都区深入实施党组织带头人队伍整体优化提升工作,依托2021年换届选举工作,高标准、高质量选举村党组织书记354名,并完成227名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一肩挑”。健全完善《2020-2022年全区村党组织书记教育培训规划》,各党委建立分级负责、分类施策、定期轮训、全员培训工作机制。实施村党组织书记区级备案管理,以及“农村基层党组织带头人储备工程”,有力破解了乡村振兴骨干数量短缺、能力欠缺等问题。
中坝藏族乡党委组织全乡70余名“两委”干部开展履职培训会,就如何全力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等重点工作进行培训。同时,“扶上马再送一程”,对各村新选出的年轻会计进行壮大村集体经济等工作业务培训,对妇联主任就如何维护妇女、幼童权益,组织农村妇女发展青绣产业进行培训,为各村监委会主任上廉政课,并对村“两委”成员进行了廉洁自律谈话,巩固了村干部的思想,鞭策和鼓励了新任村“两委”成员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为全乡进一步树立风清气正、廉洁高效的工作氛围打牢基础。
乐都区通过课堂教育、实践培养、挂职锻炼、交替历练等措施,积极推进“能人”治村、“乡贤”治村,注重选拔大学生村官、回乡知识青年、退伍军人、农村致富带头人、专业合作组织负责人,把思想政治素质好、道德品行好、带富能力强、协调能力强的优秀党员选拔到村党组织书记岗位上。严格落实“双推双选”制度,并按照1:2的比例确定村基层党组织带头人后备人才708名,着力优化村干部队伍结构,配强村干部队伍力量。
“优化了村干部队伍,才能带领群众振兴产业。”峰堆乡党委组织委员杨启瑞说。峰堆乡党委创新工作思路,把村级发展工作提上重要议事日程,引导村干部进一步提高认识,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紧紧抓住当前有利时机,学习借鉴本区其他乡镇发展经验,依托富硒土豆带领广大村民继续走好致富之路,以创新带动变革,以发展的眼光为村民带来更多致富好项目,积极稳妥推进脱贫成效巩固工作,为村庄发展绘好蓝图。11个村已初步确定年度村级发展计划,为乡村振兴凝聚能量。
聚焦“三链”建设,夯实长效发展的“产业引擎”
依托“蔬菜大县”“全省菜篮子基地”等自身优势资源,乐都区坚持打造“做强一产、做优二产、做活三产”的特色产业体系,积极探索“党支部+合作社+农户”和“党支部+企业+合作社+农户”等模式,将支部建在产业链上、党员聚在产业链上、群众富在产业链上,组建“村社合一”产业合作社354家,100余户党员致富示范户带动8000余名群众参与合作社经济发展,让党组织作用在产业链上充分得到释放。
达拉土族乡积极引导农民调整种植结构,以“党支部+合作社+农户”为抓手,不断加快马铃薯产业转型升级,建成了以马趟村为核心的67公顷马铃薯种植基地,每公顷地收入约216元,其种植收入比一般种薯种植收入约高700元。以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为实施主体按照良种良法相配套、农机农艺相融合的要求,扎实推进化肥减量增效、轮作倒茬、机械施肥等技术措施,积极打造马铃薯种植产业品牌,全力推动全乡马铃薯高质量绿色发展。
寿乐镇盘活寿乐乡旧址所在地,修建了仓岭顶村扶贫生态养殖场。以“党支部+农户”的模式,仓领顶村党支部引导贫困户保有才发展养殖业,掌握养殖技巧、熟悉市场行情,引进了90多头西蒙塔尔牛,开始了育肥繁殖的道路。同时,统筹养殖农户的牛,在扶贫生态养殖厂统一育肥、繁殖和销售,进一步优化农牧业产业结构,带动了周边农户发展养殖业,提高养殖效益,种植饲草料,提高养殖业抗风险能力,增加周边农户收入,2020年年底收益达60万元左右,贫困农牧户脱贫,步入了小康。同时,加快向绿色生态畜产品输出地发展的步伐。
下营乡祝家村曾是后进党支部。为此,乡党委全面客观分析祝家村存在的问题根源,从调整党支部班子、找准发展出路、发挥特色产业作用三方面入手,确定了“党支部找准道标、党支部书记擎旗引路、党员示范带动”的发展模式。村里的“党员致富中心示范户”王保金,成立宝金绿色养殖专业合作社,依据当地的优势和特色,制定村级发展规划,大力发展大樱桃种植与绿壳蛋鸡养殖融合的“条沟经济”。大樱桃种植面积已扩大至约27公顷,绿壳蛋鸡养殖规模已达15000余只,每年带动10户贫困群众养殖绿壳蛋鸡1000多只,年收入达30万元左右,祝家村也因此摘掉了“后进村”的帽子,成为支部引领群众致富的“后劲村”。
聚焦“党建”领航,盘活党群致富的“动力引擎”
充分发挥基层党建工作在村集体经济发展上的领航作用,以农村“三变”改革为抓手,制定印发《关于推动村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乐都区村集体经济收益资金分配管理暂行办法》等指导性文件,推行“三变”+乡村旅游、“三变”+主导产业、“三变”+土地流转等模式,整合141个贫困村“破零”资金建成光伏电站,其余非贫困村通过“生态增值、抱团合作、借鸡生蛋”等模式发展集体经济。截至目前,全区354个村均有集体经济收入,全区年收入5万元以上的村达到332个,占94%;年收入10万元以上的村173个,占49%,夯实了引领乡村振兴的发展“基石”。
卯寨一手挑起“绿水青山”,一手挑起“金山银山”的村集体经济模式,是乐都在积极探索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大背景下催生的,为实现从“点上发力”到“面上开花”,建起“绿色银行”,依托卯寨景区生态绿色发展,高庙镇柳湾村、扎门村和老庄村将整合资金150万元,立足本地旅游资源禀赋的实际,购买景区内旅游观光车,投入到卯寨—柳湾—高庙古镇旅游环线运营,为村集体经济创收,使村集体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瞿昙镇河西村为非贫困村,是传统农业村,在前几年,二、三产业几乎是空白的,经济结构单一、失衡。2020年,河西村借助中央财政扶持壮大村集体经济资金,与邻近的隆国村抱团发展,共整合资金100万元,联合成立劳务综合服务公司,由两村“两委”共同负责管理,村集体年收入达12.5万元,解决两村1200余人就业。今年,雨润镇汉庄、上杏园、下杏园等8个村整合中央财政扶持壮大村集体经济等资金500余万元,实施物流仓储项目,项目建成后,在解决规模化发展集体经济的基础上,拓宽了群众就业渠道。
乐都区易地搬迁农户较多,大量土地闲置,通过将闲置土地统一进行流转这种“借鸡生蛋”模式,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2019年,城台乡下台村投资60万元,采用土地流转的办法,整合流转可耕种的确权土地48.66公顷,流转入股到合作社统一经营,种植饲草料及中藏药材。在全村易地搬迁至县城后,规整建设用地1公顷,发展生猪、土鸡、肉羊等养殖业,发挥众人拾柴火焰高的效应,合作社人均分红600元,使闲置土地“复壮”集体经济。(必奈斯克记者 李雪萌 通讯员 祁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