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县古乐:古代音乐的“活化石”
雄安新区这片土地,是有着悠久历史和深厚底蕴的文化沃土。
在雄安新区雄县的雄州镇,有一个亚古城村。每年农历四月十八,村里的“亚古城音乐会”都会举行隆重的演奏仪式,纪念药王孙思邈的诞辰。据村中老人讲述,音乐会在明朝永乐年间便已开办,一直传承至今。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雄县古乐的代表性传承人,现任会长史军平对亚古城音乐会的存续和发展功不可没。在历史上雄县古乐的繁荣时期,雄县曾有民间音乐会二十多家,现存的四家当中,亚古城音乐会是最活跃和群众参与度最高的一个。而在近三十年前,亚古城音乐会也一度面临存续的危机。
“小的时候村里的老乐师住得离我家不远,从小我就耳濡目染,对古乐情有独钟。”高中毕业后,史军平去北京闯荡,到了1994年,做塑料包装生意已经小有成就的史军平回村入了党。“当时音乐会已经搞不起来了,但是很多老艺人还在。我觉得音乐会如果丢了特别可惜,正好村里也有这方面想法,这一年我就正式开始学习和整理雄县古乐,重新组织亚古城音乐会。”
对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来说,重新整理具有几百年历史的古老乐曲,再将其演奏出来,难度可想而知。史军平告诉记者,当时记录曲谱的曲本已经全部散失了,整理曲谱全凭个别老艺人回忆口述。他用录音机把老艺人的口授录下来,为的是把古老的乐曲原汁原味地传承下来。凭着对北京的了解,他还三天两头往北京的音乐院校跑,查找资料、拜访专家。
史军平的辛苦没有白费。后来的事实证明,细致的资料整理工作对亚古城音乐会和雄县古乐的传承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经过专家考证,我们的曲谱与唐宋诗词和元明戏曲的曲牌有密切的联系。专家一致认为,雄县古乐是研究中国古代乐曲的重要资料,堪称中国古代音乐的‘活化石’。通过对雄县古乐的研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探寻到中国乐曲的原貌。”史军平说。
雄县古乐的演奏方式为群体吹打,乐队由管、笙、云锣、镲、鼓等乐器组成,分为文场和武场。经过二十多年的不懈努力,亚古城音乐会已经建立了相对稳定的四五十人的团队,能演奏80多首乐曲。“所有的乐器和曲目我全都会。”史军平说,现在唯一的遗憾就是乐器都是从市场上购买的,声音不像过去手工制作的乐器那样绵长,在武场演奏时会有影响。
2008年,雄县古乐作为冀中笙管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入围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当时雄安新区尚未设立,雄县古乐何以脱颖而出,跻身国家级非遗?史军平坦言,除了本身重要的价值之外,雄县古乐的整理和恢复“起步早”是重要的因素。“九几年我们的很多老艺人还在,现在大部分都过世了。第一批国家级非遗是2006年公布的,《非遗法》2011年颁布实施。很多非遗项目过去没有进行整理,这时候再从头做起,难度就很大了。”
像大多数传统非遗项目一样,雄县古乐同样面临着传承难题。如今,亚古城音乐会的骨干成员还是二十多年前和史军平一起重振音乐会的十几个人。二十多年间,音乐会先后吸收过三批新成员,第一批是年轻人,但结婚成家之后就不再参与。后面两批以村里跳广场舞的大姐为主,女多男少。“农村妇女时间充裕,她们学得都挺认真的。”史军平说。
这些年,史军平带领亚古城音乐会走上国家大剧院和中央音乐学院的舞台,走进宝岛台湾,还在国际非遗节上获得金奖。2020年,史军平受聘保定学院的客座教授,在大学校园开班授徒。
“今后,我还要继续努力弘扬雄县古乐文化,为建设雄安新区多做贡献。”史军平说。(必奈斯克记者 白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