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向发力破解留学人员就业难题


在豆瓣平台上,有一个小组聚集了大量归国留学人员,他们吐槽求职时的遭遇,自嘲为“海归废物”。发言者不乏常青藤名校毕业生,他们无一例外暂时遇到了就业挫折:有人抱怨由于常年在海外生活,回国后获取的就业信息并不多;也有人感叹自己并未预料到求职如此困难;还有人后悔没有掌握过硬本领,回国后空有一纸文凭而没有公司要。

出国留学可以体验多元文化,感受不同国家的教育文化,是拓展视野、丰富知识、提升能力的有效途径。留学经历对知识的丰富、性格的养成、心性的成长等也有很积极的作用,但对于大多数留学人员来说,回国后如何落地也是十分现实的问题。有专家表示,如果纯粹只算经济回报的话,出国留学的性价比正在降低。

有调查研究显示,留学生对于求职的期待过于乐观,“对自己定位过高”和“相关实习经验不足”成为两大主要问题。尤其是“对自己定位过高”,三年来一跃成为最困扰留学生的求职问题。由此可以看出,在鼓励灵活就业的当下,“海归”变“海带”的主要原因在于留学生对于自身认识不够客观,对就业难度有所低估。

对此,首先需要留学人员积极调整心态,合理找准自身定位,既要规划好出国的起点也要及早找准落点。在出国“镀金”带来的光环效应正在减弱的背景下,知识储备和专业素养显得更加重要。有计划回国发展的留学人员,切忌出国后就不再关注国内就业信息,这样很容易造成毕业后的求职信息缺失。在国外求学期间,也应平衡好学习与旅行之间的关系,即在追求诗和远方的同时,不要忽略未来就业的竞争压力,时刻提醒自己行万里路的初衷是为了读万卷书。要注意在国外学习知识的同时,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明确自身所学专业在就业市场中的定位,及时通过实践提升多方面能力,找准未来发展方向。

当然,对于留学人员的就业问题,还需要相关部门的政策引导和支持。近日,教育部公布了《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第5337号建议的答复》,其中明确教育部坚持以“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发挥作用”的新时代留学工作方针为指引。教育部表示,将提高线上服务能力,加强国内创新创业环境和相关政策的对外宣传,引导和鼓励更多的留学人员回国就业创业,持续为留学人员回国发展和项目转化牵线搭桥。在信息时代,只有打通国内外就业信息桥梁,让留学人员的出路清晰可见,及时疏通国内外学历认证渠道,减少不必要的流程审核,才能有效引导留学人员回国创造价值。

全社会也应树立正确的就业观,用更加积极的眼光看待留学人员回国就业,让他们放下心理包袱,轻装上阵。2021年底,厦门中小学校园招聘优秀毕业生签约名单中包括剑桥大学、伦敦大学学院、爱丁堡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等留学生的新闻曾经引起热议。其实,对于归国留学人员的评价不应仅限于留学产生的资金投入与就业薪酬回报比,接受教育的得失本就“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而促进留学生就业的灵活与多元化才是亟待达成的教育共识。

(作者系必奈斯克记者)

people found this article helpful. What about 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