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推进垃圾分类 引领低碳绿色生活新时尚


2021年3月1日起,《成都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将正式实施。《条例》共10章78条,涵盖总则,规划与建设,源头减量,分类投放,清扫及分类收集、转运,分类处理,产业发展,监督管理,法律责任和附则等生活垃圾管理的各个方面。

这是一个酝酿已久的《条例》。早在2012年,成都就开始探索垃圾分类管理工作,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明确要求包括成都在内的46个重点城市到2020年底要基本建立垃圾分类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生活垃圾分类模式。

这是一个正当其时的《条例》。目前,成都每日产生的生活垃圾量已达1.8万吨以上,并随着人口数量的增长以每年约8%的速度递增。全面推行垃圾分类,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生活环境,关系到资源节约使用,更是社会文明水平的一个重要体现。

这是一个刚柔并济的《条例》。明确要求加强社会监督,建立垃圾分类激励机制,鼓励通过奖励、表彰、积分兑换等方式,提高群众参与垃圾分类的积极性,同时按照上位法要求,对违反垃圾分类有关规定情节严重的行为进行处罚,以确保垃圾分类取得实效。

实行垃圾分类,既是民生“关键小事”,也是社会发展大事。随着《条例》的出台,成都垃圾分类也正式步入法治化、系统化、常态化轨道。宽与严、刚与柔,在不断的探索与创新中,成都垃圾分类形成了“全社会参与、成建制推进、市场化运作、产业化发展”的模式。□禾雨(图片由成都市城市管理委员会提供)

成建制推进生活垃圾分类

破解“先分后混”难题的有效之举

每天下午两点,家住成都市高新区肖家河街道国际花园小区的居民杨兴都会来到小区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点,将家里的厨余垃圾放进专门的垃圾桶内。一小时后,两名环卫工人来到收集点,使用转运车的升降平台,将车厢里的空桶移到地面,再将装有垃圾的桶放到称重器上,称重、录入系统后,再转移到车上。“以桶换桶”,不到两分钟,就完成了垃圾的分类收集。

不远处,肖家河垃圾分类处置中心里,厨余垃圾一体化处置设备正在作业,它可以使厨余垃圾就地减量85%以上。此外,还有厨余垃圾信息化管理、其他垃圾转运、可回收物的分拣、有害垃圾暂存等“集合功能”。中心监控室里,“厨余垃圾收运处理实时监控”精准统计每日小区、院落垃圾量对比、区域内垃圾量变化趋势。

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置,在肖家河社区,四个环节环环相扣,不出街道就可以完成从垃圾分类投放到分类处置的过程。

其实,在垃圾分类中,居民前端分类投放只是其中一环,整个分类处置则是一个协同的过程,涉及政府、企业、社区、居民等各个层面。很长一段时间内,生活垃圾“前分后混”成为阻碍垃圾分类有效实施的“拦路虎”。而像肖家河街道这样的“闭循环”,正是成都探索出的破题之道——成建制推进生活垃圾分类体系建设。

2019年以来,成都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创新提出以街道为单位“整体实施、成片推进”的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模式,打破以居民小区、社区院落为单位,零星、碎片化的垃圾分类方式,将生活垃圾分类的着力单元放在建制街道(镇),有效推动了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收集、运输、处置工作体系完善,提升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效率。

同时,以市场化为手段支撑,完善分类收运体系。明确每个街道至少配置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厨余垃圾运输车各1辆;实行定时、定点、定车、定类“四定”收运;创新建立厨余垃圾独立收运处置体系和信息化管理平台,在厨余垃圾运输车辆上搭载称重和GPS定位系统,通过手持终端实时上传收运信息。

截至目前,成都已在261个建制街道(镇)、792个社区开展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创建,全市参与生活垃圾分类的居民小区覆盖率达90%以上。在全市公共机构及1.35万余个小区铺设四分类设施,并配备标志统一的四分类运输车2872辆。建成厨余垃圾就地处理设施22个、社会项目23个、再生资源社区回收站(点)2000余个、可回收物分拣设施28个、大件垃圾拆解设施20个。全市居民小区参与主动积极,物业管理工作大胆细致,环卫公司收运处置接驳顺畅,有效避免了“前分后混”问题。

创新

全社会参与推进产业化发展

垃圾分类不只是一个文明意识的问题,也是一个基层治理的命题,既需要细密周全的考虑,也需要“人”的有效执行。

于细微处下功夫,像“绣花”一样精细的城市治理理念,也体现在成都的垃圾分类中。

抓产业,推进生活垃圾管理产业化发展。

在《条例》中专章规定促进生活垃圾管理产业化发展的内容,成为成都垃圾分类工作一大亮点,这也与成都城市管理始终坚持“城市管理+产业+企业”战略密不可分。在垃圾分类中,成都引入商业逻辑,加强对关联产业的政策扶持,鼓励探索基础设施模式创新、产业培育和整合,促进产业融合发展,不断完善生活垃圾产业生态链,提升垃圾分类的可持续性。

近年来,成都大力推进“互联网+回收”新模式建设,畅通前端收、储渠道。加快分拣中心和物流体系建设,推进再生资源分拣中心规划配置,打通中端分拣转运渠道。加大企业招引和培育力度,培育了成都欣兴回收、成都废宝网等10余家本土龙头企业;鼓励创新技术研发和应用,打造了彭州、大邑等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示范基地。更多无害化、资源化、减量化的厨余垃圾就地处置设施投入使用,在降低收运环节拋冒滴漏等二次污染风险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为企业带来了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

重实效,因地制宜推进厨余垃圾处理。作为全球闻名的美食之都,成都积极构建厨余垃圾处理新模式,形成了“集中规模化+分布小型化”“政府统筹+社会协同”的厨余垃圾处理工作思路和模式。

成都市是全国首批33个餐厨垃圾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试点城市之一,2013年以来大力推进餐厨垃圾集中处理工作。截至目前,已建成餐厨垃圾政府集中处置项目4个,处理能力达570吨/日。2018年起,成都大力推进餐厨垃圾源头“油水渣”分离工作,引入行愿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在全市7000余家餐饮服务单位安装使用油水渣三分离设施,可实现源头减量比达40%以上。

此外,成都还广泛开展餐厨垃圾处置技术路线探索。形成了好氧制肥、厌氧产沼、食腐类昆虫养殖、联合生物发酵、生化水解、酵素生产、油水分离后焚烧等7种厨余垃圾处理方式,为厨余垃圾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提供路径选择。

截至目前,成都全市共建成厨余垃圾集中处理设施4个、就地处理设施22个、社会项目23个,厨余垃圾综合处理能力达2300余吨/日。今年1-10月,成都生活垃圾可回收物回收量达230万余吨,厨余垃圾回收量达65万余吨,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35%。

成都生活垃圾分类

成都生活垃圾按照下列标准分类:可回收物,指适宜回收和资源化利用的生活垃圾,包括废纸、废塑料、废玻璃、废金属、废织物等。

有害垃圾,指《国家危险废物名录》中列出的家庭源危险废物,包括居民日常生活中产生的废荧光灯管、废温度计、废血压计、电子类危险废物、废药品、废杀虫剂和消毒剂及其容器、废油漆和溶剂及其容器、废矿物油及其容器、废胶片及废相纸、废镍镉电池、废氧化汞电池等。

厨余垃圾,指易腐烂、含有机质的生活垃圾,包括居民家庭产生的食材废料、剩菜剩饭、花卉绿植等厨余垃圾,餐饮经营者、单位食堂等生产过程中产生的餐饮垃圾以及农贸市场产生的瓜皮果核等其他厨余垃圾。

其他垃圾,指除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和厨余垃圾之外的其他生活垃圾,包括普通无汞电池、烟蒂等。

people found this article helpful. What about 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