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内体育课可以更有趣
评论员观察
在体育中考改革和“双减”政策的大背景下,学校体育工作越来越受重视。可是,日前,新京报发起的网络调查显示,六成受访者称孩子不喜欢校内体育课。七成以上的孩子就读小学阶段的受访者表示每周体育课不少于四节。但课程内容枯燥、体育课经常因天气、期末考试等原因被占用的现象仍然存在。
近年来,对于学校体育课空前重视,原因在于,在体育强国建设和全民健身计划推行的大背景下,中小学生身体素质不强、肥胖率和近视率未得到有效遏制的现状,让加强中小学生体育锻炼已成了社会持续关注的焦点。
教育部门推动学校体育工作的决心和力度很大。做好了顶层设计,教育部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强调着力保障学生每天校内校外各1小时体育活动时间,中小学校每天统一安排30分钟的大课间体育活动,明确了体育家庭作业制度;发挥“指挥棒”作用,出台政策将体育成绩纳入中考,并将落实体育课的情况作为学校、校长和教育行政部门考核的重要指标。可是,在执行过程中,却难免出现各种偏差。谁又能料到,正处于爱跳爱闹年纪的中小学生,会不喜欢体育课?
这当然不是学生的问题,而应该从体育课上找原因。事实上,“双减”政策实施后,不少中学生周末都转战各类体育培训班,打篮球、踢足球、击剑、游泳……忙得不亦乐乎。而与之相对照的是,在网络调查中,受访者表示,体育课存在课程内容枯燥、经常因天气和考试等原因被占用的情况。正如网友评论所说,“要不被占用,要不就是在操场上跑圈,这样的体育课谁会喜欢?”
不少学校也反馈,校内体育课搞不好,是因为存在师资不足、场地不完善等问题。这当然是客观原因,但并不是校内体育课无趣的理由。在花都一所乡村小学,一个体育老师一条跳绳,就能把全校的体育活动搞得有声有色,培养出几十个世界跳绳冠军。归根结底,还在于教师对校内体育课的认识不足。当前,保障体育课时和体育活动时间是硬指标,必须要做到,但观念的改变并非一天两天可以做到。长期以来,怕学生出现安全事故,让体育课都上得很“文明”,难以达到“野蛮其体魄”的目的;而长期应试的教学模式,也让学校更注重技术和动作,而忽视了体育的游戏本质,导致趣味性不足。
要改变学生喜欢体育运动不喜欢体育课的现状,把校内体育课上好,不妨分类推进、循序渐进。条件欠佳的学校可以先保证体育课的时间,条件好的学校可以不断提高体育课质量,开设更多元更有趣的课程,让学生们喜欢上体育课。
(谭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