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约北京”测试赛迎来收官 国家冬季两项中心运行有条不紊
2021年12月28日,国家冬季两项中心迎来“相约北京”冬季两项国际训练周。本次国际训练周是“相约北京”系列冬季体育赛事的收官活动,将持续4天。共有8个国家(地区)奥委会的26名随队官员(打蜡师、试滑员)以及1名外籍专家参与本次训练周,测试人员每天将进行8小时的测试,全面测试检验运动员综合区、赛道、打蜡房等场地区域各环节竞赛工作。
12月28日上午,国家冬季两项中心场馆和基础设施经理陈国徽以及山地运行经理魏庆华分别介绍了场馆的基础设施和造雪工作情况。
科学规划 绿色施工 打造高效、环保、可持续场馆
国家冬季两项中心为新建场地,它与国家跳台滑雪中心、国家越野滑雪中心共同组成张家口赛区古杨树场馆群。在这座场地上有两座主要建筑:技术主楼和仓储楼。技术主楼为工作人员的办公楼,枪弹库、兴奋剂检测站、计时计分房等主要功能用房都设在楼内;靶场西侧的仓储楼,地上一层用于竞赛器材的存放维护,地下一层用于运动员室内热身。赛时,技术楼东西两侧还会搭建临时设施,包括媒体区、电视转播区等。
据陈国徽介绍,国家冬季两项中心的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已基本完成。在规划建设过程中,基础设施建设团队充分考虑不同客户群体的使用需求,并在无障碍、绿色节能等方面进行综合考量。
“在无障碍方面,我们前期规划就是(冬奥、冬残奥)一套图纸,冬奥结束后的转换期,我们只需要更换标识并增加一些通道设施即可完成冬奥向冬残奥的高效转换。”陈国徽向记者介绍。
除了无障碍设施规划建设前置,国家冬季两项中心与自然环境的融合也是场馆的一大亮点。“如果(赛道建设)侵扰自然环境,我们优先移动赛道。”陈国徽说,“比如靶场后面有一棵特别大的树,我们就专门为它做了一个转弯。如果赛道建设实在无法避开树木,我们才会选择移植树木。而我们也会对移植后的树木保持关注,移植后三年树木还活着才算真正存活。除了树,场馆内的泉眼、溪流等也被做成景观湖,既满足造雪需要,也是形象景观。”
陈国徽认为,国家冬季两项中心在冬奥会后的可持续利用方面也具有差异化优势。除了作为国家队训练和一些赛事的场地,冬季两项项目相对平缓的雪道也更适合大众体验滑雪运动或者供初学者进行练习。
山地运行工作有条不紊 基础造雪已完成
造雪是山地运行团队的主要工作。
“雪的厚度要达到60厘米,启动点的厚度则要达到1米,靶场区域要绝对水平。”魏庆华向记者们介绍道。而除了国际冬季两项联盟的这些硬性规定外,国家冬季两项中心特殊的地理位置也为造雪工作带来了一定的挑战,“赛道有60%处于向阳面。背阴面现在还有自然降雪的积雪,而向阳面则一片(自然降雪的)雪花也见不到。”
目前,国家冬季两项中心的造雪工作已持续近六周,各条赛道的基础造雪工作均已完成。值得一提的是,国家冬季两项中心所使用的造雪机是张家口本地生产的,而除了设备厂商的外籍工作人员,造雪团队的工作人员也均为中国人。
基础造雪工作并非国家冬季两项中心造雪工作的全部。本次训练周结束后,山地运行团队还需完成景观造雪、储备造雪等工作,来应对风沙、反常高温等特殊情况,保障赛时的雪质、雪量满足竞赛需求。而在雪道塑型、精修覆盖等工作完成后,体育领域的工作人员将进行后续赛场设置。在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期间,国家冬季两项中心将承办北京冬奥会冬季两项11个小项和北京冬残奥会冬季两项、越野滑雪38个小项的比赛。
(图文/北京冬奥组委官网 朱赫)
版权©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