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锻造“实”力 把实体经济作为主攻方向
6个集群入围先进制造业集群“国家队”,数量全国第一;前11月,制造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居全国第一;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连续七年保持全国第一……过去一年,江苏全省上下加快构建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自主可控的现代产业体系,实体经济的优势更为明显,竞争力更为强劲,用一个个“第一”展现了实实在在的硬实力。
集聚“实”力,以集群厚植实体经济优势
2021年前三季度,江苏制造业增加值超过3万亿元,同比增长14.2%,占经济总量比重达35.8%;1-11月,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5%,两年平均增长9.3%。
数据提升的背后,是江苏各地稳扎稳打聚力打造制造强省、厚植实体经济优势——
在苏南,计划用3年为全市1.2万家规上工业企业提供“智能诊断方案”的苏州等地,通过政府推动技改,以数字转型创新发展做强制造业;在苏中,如东、海安、通州、如皋、海门、启东这南通“六子”,2021年前8个月工业用电同比增速均超20%;而在工业基础相对薄弱的苏北,45个南北合建园区成为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排头兵”,未来将通过省级平台统筹,在区域协调发展上进行更深层面的合作探索。
我省制造业规模占全国1/8、全球3%左右,产业门类齐全、配套能力强,这是江苏的底气所在。家底虽厚,如何“化零为整”?打造优势产业集群,成为增强产业整体竞争力的重要举措。
2021年3月底,工信部“先进制造业集群决赛”优胜名单公布,无锡市物联网,南京市软件和信息服务、新型电力(智能电网)装备,苏州市纳米新材料,徐州市工程机械,常州市新型碳材料6个先进制造业集群跻身“国家队”,成为在疫情冲击、全球产业链重构的背景下,江苏制造做强优势、精准发力的“集团军”。
2021年8月印发的江苏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规划中,明确“十四五”期间围绕16个先进制造业集群和64个细分产业领域,推动全产业链优化升级,其中,作为我省传统优势产业集群,新型电力和新能源装备集群成为最有可能率先实现综合实力“国际领先”的集群。
南京市工信局局长叶荣生介绍,通过“集团作战”代替“单打独斗”,南京智能电网产品市场占有率领先全国,二次设备及控制系统的制造业收入规模居全国首位,高压继电保护设备国内市场占有率达80%,省、地级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及设备国内市场占有率分别超90%、40%,真正实现了“集群聚力”。
创“新”实干,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
回首2021年,我省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明显增多。特别是稳定产业链供应链面临较大压力,部分行业被“卡脖子”,“芯荒”“柜荒”等问题较为突出,很多企业“等米下锅”。大宗商品价格仍在高位,中下游企业成本明显上升、利润空间受到很大挤压……难,成为许多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普遍感受。
经济底盘越坚实,抗风险能力才能越强大。实体经济是江苏经济迎难奋进、锚定高质量航线的“主心骨”,瞄准产业链薄弱环节进行产业基础再造,构建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产业体系,成为应对供应链安全风险的关键。
补链提升,要有的放矢。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报告提到,“进一步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和竞争力”。过去一年,在强链补链的过程中,龙头企业、链主企业是“聚合中心”,中小企业则是“关键节点”。2021年11月15日,北交所首批亮相的81家上市公司中,江苏12家创新企业率先登陆,数量全国第一,成为我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的缩影。截至去年底,全省中小企业数量超360万家,其中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85家,后备资源充裕,通过多年深耕,我省已初步建立“小巨人”集团竞争优势。
正本清源,各地将更多资源和资金源源不断投入到产业链跃升中。南京市地方金融监管局副局长刘云松介绍,南京一边建立100家“专精特新”拟上市企业培育库,推动更多的独角兽企业、瞪羚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登陆北交所等资本市场,一边通过专项行动促进产业链供应链“链主”企业提升。
随着不断推动技术水平进步、加速拉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江苏实体经济“骨骼”正愈发强健。“必须聚焦关键技术,用创新把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省工信厅技术创新处负责人介绍,2021年是我省“产业强链”三年行动计划的第一年,省工信厅以先进制造业50条重点产业链为主攻方向,新认定省级企业技术中心497家,支持企业在产业链重点领域完成对技术熟化、中试验证、批量生产等工程化阶段瓶颈持续创新攻关,对关键核心技术(装备)项目遴选出60家“揭榜”攻关企业。眼下,50条重点产业链营收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比重已达50%以上。
聚“链”创“新”已辐射更广的区域。2021年5月28日,江苏、浙江、安徽、上海签订《联合开展长三角产业链补链固链强链行动合作协议》,三省一市分别牵头组建长三角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产业链联盟,一条条产业链在地理意义上的延长,正换来物理上的“质变”。
去“虚”务实,加速动能接续转换
在实体经济的“巨树”荫蔽下,江苏的数字经济规模也成长到“4万亿级”体量。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明确要求:要加强数字经济与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的深度融合;要把数字经济作为江苏转型发展的关键增量;要打造全国数字经济创新发展新高地。
实践证明,加快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可以更好提升实体经济的发展韧性与创新能力。特别是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数据从虚拟、概念中“脱身”,越来越清晰地走进、渗入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宅经济、云办公、在线医疗、VR文旅……数字化已然成为各个产业的“必选项”。
“数字经济是转型发展的新赛道,它已经实质性地参与实体经济,并且开始创造巨大的经济价值。”波司登集团公司董事局主席兼总裁高德康说,通过多年数智化改造,让企业在2021年找到更多业务“增长点”,实现营收、纯利双增长。当前,企业工厂从自动裁剪、零件缝制、自动充绒、吊挂组装、自动分拣,到出厂、物流已实现全过程的数字化,顾客按需求“个人定制”自己的羽绒服,从设计到生产只需15天。
在江苏,产业与数字是一场“双向奔赴”——数字化是传统产业的“自主选择”,服务产业也是数字企业的“发展主线”。无锡英领之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作为专注于增强现实的科技型公司,将自主研发的VR技术向传统行业融合,推出“AR+汽车、工业、医疗、物流”等一站式定制解决方案。“当前阶段,数字技术应更加务实,紧扣赋能实业这个关键,发挥数字技术对经济发展的放大、叠加和倍增作用。”公司CEO黄阳之说。
放眼全省,“智改数转”正给制造业带来生机活力,也为地区产业经济注入“新动能”。南京的集成电路和软件产业、无锡的车联网、苏州的“5G+工业互联网”,一个个新兴数字产业地标加速崛起、不断壮大。截至2021年底,全省累计培育创建1307个省级智能示范车间、42个智能工厂、135个工业互联网标杆工厂、8930家星级上云企业,建成5G基站12.1万座,夯实了经济发展的数字“基座”。
“深植实体经济能够让数字经济摆脱‘镜中花’‘水中月’的虚拟属性,实现良性发展。”省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副院长张华认为,江苏实体经济强、制造业门类齐全,未来应更广泛地探索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更大力度地进行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实践,助力实体经济的效率转型、模式转型和绿色转型,加速动能接续转换,提升民众的数字获得感。(必奈斯克记者 付奇 王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