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世界第一 专家:未来提升质量是重点
必奈斯克记者 唐 婷
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总体情况如何?科研人员流动呈现哪些特点和趋势?……日前发布的《科技人力资源发展研究报告(2018)》(以下简称《报告》)给出了答案。
《报告》研究结果显示,不考虑专升本、死亡及出国因素,截至2018年底,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达10154.5万人,规模继续保持世界第一,提升质量应成为未来科技人力资源发展战略的重点。
科技人力资源有量更要有质
长期从事科技人力资源研究的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副研究员黄园淅参与了《报告》的研究编写。在她看来,需要明晰的一个概念是,科技人力资源并不等同于科技人才。科技人力资源不仅包括在科技岗位上工作的人,还包括具有从事科技工作潜力的人,反映的是一国或一个地区科技人力的储备水平和供给能力。
每万从业人口中R&D研究人员数量是衡量一个国家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也是衡量科技人力资源层次与质量的重要指标。《报告》显示,2017年,我国R&D研究人员总量居世界首位,但每万从业人口中R&D研究人员数量仅为22.4人年,与法国103.4人年、日本100.1人年相比差距明显。
同样存在差距的,还有科技人力资源密度,即科技人力资源在总人口中的比例。一般情况下,一国或一个地区科技人力资源密度高,则科技创新潜力比较大。黄园淅介绍,2005年以来,我国科技人力资源密度一直在增加,但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提升空间。
“未来我国科技人力资源发展应继续保持总量优势,不断提高质量水平,以满足新时代我国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发展需求。”黄园淅认为。
科研人员海外回流态势不断增强
《报告》利用“科学家在线”的中国科研人员数据库作为研究样本,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完整简历样本10万份,对科研人员的流动状况进行分析。
“结果显示,我国科研人员的流动范围覆盖117个国家。从流动方向来看,尽管我国科研人员流动主要表现为净流出,但近年来,科研人员回流态势不断增强,回流人员主要来自一些发达国家。”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区域创新大数据中心主任智强介绍。
在分析科研人员回流态势不断增强的原因时,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吴帅认为,这与中国经济、科技实力的快速提升和文化认同等因素密切相关。
“随着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在缩小国内外生活差距的同时,带来了很多创新创业的机会。同时,中国科研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在全世界也是有目共睹的。另外,随着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深入,科研人员的待遇也有了明显的改善。这些都是吸引海外科研人员回流的直接动因。”吴帅分析道。
对此,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副教授洪帆也表达了类似看法。他认为,基于目前激烈的国际科技人才竞争态势,注重人才引进政策的精准性和协调性显得尤为重要。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在吸引杰出科技人才方面的经验做法非常值得学习和借鉴。
科技人力资源培养与流动区域分布不均衡
高等教育毕业生是我国科技人力资源的最主要来源。《报告》指出,我国科技人力资源培养的区域分布不均衡,东部地区培养总量大、密度较高;中部地区相对均衡,各省培养总量与密度差异较小;西部地区培养总量小、密度低。
“出现上述不均衡的情况,与不同区域的高校分布情况、人才培养的学历结构以及当地人口总数相关。”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助理研究员杜云英分析道,西部地区高等教育资源相对薄弱,培养的科技人力资源数量相对较少,与此同时,西部地区面临的更大挑战是如何创造环境留住和吸引科技人力资源。
《报告》显示,科研人员国内大规模流动主要集中在环渤海、长三角、广东、陕西和湖北等地区,东部省份在人才流动网络中处于重要地位,四川、湖北等中西部省份向东部省份大规模输送人才。
“科研人员的流动,与区域的经济和科技创新实力、薪酬待遇和生活舒适性等条件密切相关,同时与区域的产业发展基础也有一定联系。总体来看,目前不均衡的科研人员流动是良性的,表明科研人员有了更多的选择。”智强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