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交出令人满意的冬奥建设答卷——北京市冬奥工程进入完工冲刺期
必奈斯克北京9月20日电(记者 张骁)自2017年3月31日北京市下达冬奥工程建设“开工令”以来,数万名北京冬奥建设者以首善标准和昂扬斗志投入到北京赛区、延庆赛区建设工作中。在迎接北京冬奥会倒计时500天之际,北京市重大项目建设指挥部办公室副主任于德泉接受必奈斯克记者专访时表示,北京市冬奥工程已经进入完工冲刺期。
北京赛区、延庆赛区今年年底将由“全面建设”转入“测试就绪”阶段
于德泉介绍,截至目前,由北京市负责组织建设的57项北京冬奥会工程已开工建设54项,总体开工率近95%。今年年底前计划再开工建设2项,分别是奥林匹克接待中心和北京冬奥村运行区,届时累计开工建设56项,总体开工率达98%,仅余临建的北京颁奖广场计划将于2021年开工并于当年完工。
截至目前,国家体育总局冬季运动管理中心综合训练馆、首钢滑雪大跳台、京张高铁、京礼高速、张北柔性直流电网工程等27个项目已经完工,总体完工率接近50%。按照计划,北京赛区及延庆赛区竞赛场馆年内将全部完工。到今年年底,北京市冬奥工程将密集收官,总体完工率将达89%。
于德泉说,北京赛区及延庆赛区今年年底将由“全面建设”转入“测试就绪”阶段。北京赛区新建的15块冬奥会竞赛、训练冰面将于今年年底前全部具备制冰条件,首都体育馆计划于今年12月迎来北京冬奥会花样滑冰、短道速滑两项测试赛;延庆赛区明年将迎来系列测试赛。
北京市冬奥绿色低碳公共交通网络建设成型
于德泉介绍,北京市冬奥工程落实“绿色办奥”理念已取得多项成果。例如,北京赛区建设绿色场馆、健康建筑,首次大规模使用目前世界最环保的二氧化碳制冰技术;延庆赛区建设生态赛区;北京冬奥会全部场馆使用绿色清洁电能等,让绿色成为北京冬奥会最鲜明底色。
此外,绿色低碳公共交通建设也成为北京冬奥会“绿色办奥”一大亮点。目前,北京市冬奥绿色低碳公共交通网已经建设成型,观众在北京冬奥会期间可通过多种公共交通方式便捷抵达赛场。
于德泉介绍,在这张交通网中,京张高铁、京礼高速两条主干线路将北京赛区、延庆赛区、张家口赛区相连,打造出“两地三赛区1小时交通圈”;北京赛区所有场馆实现地铁覆盖。北京奥林匹克公园场馆区域有地铁8号线、15号线到达,首都体育馆周边有地铁4号线、9号线和16号线到达,五棵松体育馆有地铁1号线到达,首钢滑雪大跳台有地铁6号线、11号线、S1线到达;在延庆赛区,随着京张高铁延庆支线建成,观众从北京北站至延庆站的车程不到30分钟,从延庆站乘摆渡车30分钟内直达延庆赛区各赛场。
可持续发展为北京留下宝贵冬奥财富
于德泉介绍,北京市新建冬奥竞赛场馆建成后可为运动员提供更专业的训练场地,为观众在国内观赏高水平冬季赛事创造条件,更为群众冰雪健身提供大量空间。工程建设中形成的标准、培养的专业人才,也将为国内外场馆建设提供可复制、可参考经验。
充分利用北京2008年奥运会场馆建设遗产,是北京冬奥会可持续发展特色之一。于德泉说,北京赛区15块冰面在规划建设之初就思考如何服务城市发展,现在每块冰面都有一张发展蓝图。国家速滑馆拥有亚洲最大的全冰面设计,平日可接待2000多名市民同时开展冰球、滑冰等冰上运动。五棵松体育馆提出“城市会客厅”设想;延庆赛区积极谋划春赏花、夏避暑、秋观山、冬嬉雪的“城市后花园”设想……这些都将为奥运资产可持续、可利用提供有价值的“北京方案”。
北京2008年奥运会深刻促进城市发展,北京冬奥会将打造城市更新升级新标杆。于德泉说,在北京市57项冬奥工程中,基础设施工程占31项,主要集中在交通、电力、水力、通信等领域。
“以今年6月投用的张北柔性直流电网工程为例,既为北京冬奥会提供绿色清洁电能,同时还并入北京电网,为北京市提供十分之一的年用电量,为京津冀三地大气治理发挥积极作用。”于德泉说,这些工程赛时为北京冬奥会提供必要服务保障,赛后将成为提升北京民生保障和城市管理能力、促进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支撑。
科技创新成为冬奥建设最强动能
“北京冬奥工程在3年多时间里建设、改造17个场馆,完成31项基础设施建设。”于德泉表示,在令人惊叹的冬奥建设速度背后,科技创新发挥出重要作用。大到国家速滑馆8500吨钢结构,小到国家体育馆扩建工程一块玻璃,都可以实现精准设计、工厂化生产和现场快捷装配。
例如,国家速滑馆由于采用世界体育馆建筑跨度最大的马鞍形单层索网结构,屋顶重量仅为传统屋顶的四分之一,大幅降低场馆用材量和建设复杂程度。作为北京市今年在建规模最大的工程项目,北京冬奥会主新闻中心国家会议中心二期能提前76天完成主体结构封顶,主要是依托“智慧建造”技术实现建设速度和质量成倍提升的结果。
先进创新技术还将体现在冬奥场馆运营中。于德泉说,目前国家速滑馆已着手建设智慧场馆,在物联网和大数据技术支撑下,建立集成赛事和运动监测、场馆运行检测、效能管理于一体的智慧管理信息技术系统,为场馆内各客户群提供创新服务。
国家速滑馆将容纳12000名观众,通过建立三维可视化地图,首次进入场馆的观众可以迅速熟悉场馆结构布局,准确找到指定座位;国家会议中心二期计划在北京冬奥会期间大量应用智慧会展场景,例如餐饮机器人等“无人化”智能服务、媒体记者体验24小时在线的便捷餐饮服务。
于德泉表示,北京市冬奥工程建设者已向全面完工发起最后冲刺,将不辱使命,以高水平、高质量建设,努力向全国人民、国际社会交出一份满意答卷。